笔趣看 > 白月光的自我修养 > npc之贝克辛斯基

npc之贝克辛斯基


  

<p>“受身无间永远不死,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”。</p>

<p>这句话在人间也同样适用。</p>

<p>贝克辛斯基是个“地狱画家”,他的画,第一眼觉得森然可怖,第二眼,便会觉得陷入无限遐思。</p>

<p>那大概是初中的时候,看蔡骏的第十九层地狱那本书,他在书中虚构了一个画过地狱的画家马佐里尼,这个人在现实中最接近的原型恐怕就是济斯瓦夫·贝克辛斯基了,那时的我不懂生死、不谙丑恶,喜欢黑暗和哥特也只是因为它们的色调,于是我曾经一度沉迷在这些弥漫着恐怖氛围的怪诞画作中,睁眼闭眼之间都是那些迷雾般的地狱场景。神奇之处在于,十年之后我再度翻看那些画作,依然会感到一眼触及灵魂的那种吸引,不同的是,十年前的我或许是惊叹于它们带给我的浅层的视觉冲击,而现在,却是能真切体会到每幅画所传达出的作者那些沉痛、压抑、狂躁不安的心理——所谓的“感同身受”,哈哈。贝克辛斯基是个神奇的艺术家,他最擅长“空想艺术”,这个词听来就非常的天马行空,他的风格从表现主义转换到形式主义,每每看他的画,我就会想象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炼狱中,被黑暗的气息包围,耳边充斥无数亡灵的嘶吼与呐喊,眼前是被炼狱之火烧灼而扭曲的残破肉体,邪风把沙土中零落的骨骼一点点侵蚀掉,我迷茫的站在地狱之门的入口,不知往前还是后退。基于他幼年时期的悲惨经历,那些惨绝人寰的战争与屠杀深深印刻在他脑海中,以至于从摄影到绘画,他的作品无一不让人感到噩梦般的沉重,在他后期的绘画作品中,无以复加的死亡气息更是达到了巅峰,他的画里藏着他所有经历过的不幸,他的这些作品被冠以“死后的世界”作为编号,由是他获得一个绰号叫做“守墓人”,可能贝克辛斯基本人并没有外界所渲染的那么病态,据说他本人还挺平和的,这就像玛丽莲曼森一样,褪去因艺术而疯狂的扭曲的外壳,他们也都只是芸芸众生之一。那些采访过接近过他们的人或许会觉得失望:本以为能创造出这种作品的人会是个疯子呢,怎么会看起来跟正常人无异啊。他们很偏激地要给这些个天才艺术家加戏,觉得他们必须不正常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。谁说他们经历过创伤之后就一定对这世界绝望呢?</p>

<p>但仔细想想,他们痛恨这个世界,他们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过,却依旧以正常人的方式去活着,他们可以画,可以唱,可以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世界中肆意过活,用一句很老土的话说,他们活出了自我。</p>

<p>贝克辛斯基自小的所见所闻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,他的眼里满是血腥的杀戮和暗无边际的梦魇,“死亡”二字由是如影随形,隽刻在他脑海,封印在他双眼,流淌在他笔间。</p>

<p>或许他早已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,他活着画出来的那些画,带着神思,带着幽怨,甚至带着冷漠,仿若已经置身于真正的无间地狱。</p>

<p>或许他死后魂灵真的去到地狱之中时,或许会哂笑一声,继而感慨:</p>

<p>“地狱空荡荡、魔鬼在人间。”</p>

<p>或许浮躁喧哗的现世充斥着妖魔鬼怪,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丑恶变得黑暗,然而这不是世界的全部,你可以失望可以痛恨,但不能绝望不能遗憾,因为你只活这一次,痛与快乐,都是这世界给予你的,最真切地感受,是你作为人最鲜活的体验。</p>

<p>不知此生是否有幸能够亲眼一览贝克辛斯基的画作,我想,我一定会震撼,即便它将会是梦魇。</p>

<p></p>


  (https://www.biqukk.cc/67_67647/38155677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kk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kk.cc